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全球治理倡议,在京外籍青年积极响应。近日,一场以“全球治理与青年责任”为主题的全球青年创新对话在中关村国际人才服务功能区举办。外籍青年代表围绕青年参与治理、AI创新助力社会治理、国际对话与合作等话题,通过Mini-TED演讲、会客沙龙、人机互动等形式,共同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探索青年和AI技术参与全球治理新路径。
在 Mini-TED环节,来自法国的Ins[ai]ght创始人Nil Larom和来自玻利维亚的Startup Go Academy创始人Gustavo Cadiz从技术发展的核心导向、创业教育的实践方向两方面发表演讲。Nil Larom提出,“AI不应仅作为商业工具,更应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赋能者”。Gustavo Cadiz指出,“真正的变革不应仅在于技术本身有多炫目,而在于能否回应全球性真实需求”,他倡导青年创业者超越技术迷恋,聚焦以人为本,回归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身。
在会客沙龙环节,围绕“青年应当承担起全球治理责任”,来自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的青年代表Devinder Kumar提出了“红线论”,他提出,“人类必须牢牢掌握AI在司法、和平等关键领域的主导权”,他呼吁青年们要积极推动透明AI系统构建和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同时也要学习专业技术与伦理规范,以行动守住治理底线。围绕“更好弥合南北发展鸿沟”,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Nikita提出,“AI解决方案必须与当地文化语境深度契合,技术方案必须与当地的人们共同定制,避免价值观冲突”。同时,他提出,社会交往领域应审慎使用AI技术,以防止过度依赖AI,导致交往“断联”甚至社会危机。
活动中,主持人也邀请手机中的AI语音机器人参与了对话,机器人提出了“AI发展这么快,如何让各国发展平衡,不扩大数字鸿沟?”的深刻问题。参会青年们纷纷发表见解,他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摒弃“零和博弈”,转向“合作共赢”,加强国际协作,构建“普惠AI”;同时,他们还倡导,各国青年应携手推动技术公平、教育普及与资源共享,唯有将AI技术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才能做到以人为本,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福祉。
此次对话通过交流观点和凝聚共识,体现了青年对全球治理倡议的积极响应,也从青年视角为跨文化、跨领域的全球治理合作提供了解题思路。外籍青年代表们一致认为,应当主动融入全球治理进程,以青年的创新思维和务实精神,推动技术向善,并服务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供稿部门:人才服务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