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海外人才对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认知,10月23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2025年第七期“Capital Insight”海外人才国情市情研学活动在海淀区委组织部、海淀实验中学大力协助下顺利举办。本期活动聚焦科学家精神传承与人工智能前沿领域,通过实地参访、专题授课与现场交流,引领人才追忆科学巨匠、感悟精神力量,对话AI前沿、洞见技术革命,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创新动能,从而进一步强化爱国之心、恒定报国之志。来自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及企业的23名海外人才参加。

参访环节,人才走进海淀实验中学内的钱学森纪念馆。该馆两大主题中的“钱学森与中国航天”部分以中华之光、海外赤子、科学巨人、人生基石四个篇章,详细介绍了钱学森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一生。在讲解员带领下,人才通过珍贵手稿、展品、历史影像与航天模型,系统回顾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报国历程。在钱学森手稿展柜前,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的韩秉烨久久驻足,当看到钱学森亲笔写下的“争取回国的斗争就是我的斗争”时,他下意识用手机拍下展品:“这个细节让自己想起前辈们常说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来自清华长庚医院的胡敏激动地说:“泛着历史记忆的珍贵图片、饱含热情的手稿信笺、精致复刻的大国重器模型等,书写着新中国成立以来钱学森等一代代科学家筚路蓝缕、带领中国航天事业走向辉煌的奋斗史,特别是钱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抉择,为新时代海归人才树立了精神标杆。” 参观结束时,人才们一起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在展厅穹顶下久久回荡。


授课环节,人才转场中关村功能区,在这里,中国地质大学牛云云教授以《从历史隧洞到星辰大海——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技术前沿》为主题,从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现代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典型行业应用、总结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生动精彩的专题讲座,让人才深刻感悟到“AI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家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奋斗史”。授课刚结束,来自北京首都科技项目经理人管理有限公司的余飞针对牛教授讲到的“算力瓶颈导致发展低谷”现场提问“国内科研机构如何突破算力卡脖子问题”,引发人才热议,多名人才还自发形成小组就“现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问题展开辩论。

返程途中,人才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这一主题,结合研学内容分享收获体会。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王昊说:“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是‘十年磨一剑’的专注力,这与当下‘快节奏’科研环境形成鲜明对照。我们海归群体应主动担当桥梁纽带,将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来自北汽研究总院的赖亚萍说:“求学生涯中,教室和实验室里几乎都挂着钱学森和居里夫人的合影,他们教会了我们做‘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人’。”来自北京工商大学的李进随即分享“回国之初自己曾遭遇‘水土不服’,但看到钱老当年在戈壁滩用算盘推演数据,我们这些困难又算什么呢?”

此次研学活动引发人才情感共鸣,大家一致表示,本次活动通过“历史—技术—精神”三维联动,助力海归人才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内涵和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下一步,自己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自觉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加大科研力度,勇于创新突破,聚焦原始创新,强化使命担当,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承担起时代重任,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为国家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汇聚创新智慧、贡献绵薄之力。
供稿部门:培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