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2025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论坛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论坛由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成为共谋人才高地建设、共议“三位一体”改革、加强各方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人才作为最活跃且具有决定性的要素,其战略地位和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结合自身实践经历,阐释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动态循环关系,三者相互依存、彼此赋能,共同构建起创新发展的生态闭环,形成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他提到,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充分具备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的机构,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战略支撑点,高水平人才自主培育与人才梯队建设紧密相连,要从“引”到“育”掌握人才攻坚战的主动权。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以石墨烯研究历程为案例提出,科技创新源于对未知的坚持探索,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兴趣为引、让科研成为爱好,并寄语青年研究者要保持好奇,在“小观察”中孕育“大突破”。
论坛现场,围绕央地协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国际开放合作及生态环境营造等方面,一系列标志着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走向纵深推进的发布和签约集中亮相。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分别签署了共建北京人才高地战略合作协议。首批11个“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示范项目”获得授牌,包括“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北京中关村学院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首都医教研共同体”“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等。
《关于进一步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青创十条”)在论坛上发布。“青创十条”聚焦青年人才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迫切需求,在筹集一批青年公寓、推出一批创业空间、配备一批服务管家、布局一批活力街区、打造一批潮流品牌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举措,支持青年“挑大梁、当主角”,点燃青年才俊的创新创业梦想。
本次论坛设置了圆桌论坛环节,在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刘铁岩的主持下,一场围绕论坛“共生”主题,跨越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的深度对话精彩上演。嘉宾们畅所欲言,在观点交织中凝聚共识: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绝非单一主体、单一领域所能完成,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一体发展,形成教育“育人才”、科技“强人才”、产业“用人才”的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这场头脑风暴也为本次论坛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