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十年间从“新院”到“强院”的蜕变,人才建设是贯穿始终的关键引擎。回溯十年征程,医院以“引育用留”全周期人才生态为脉络,以党建引领铸魂开篇,借政策破局聚才、体系化育才赋能、平台搭台用才,构建起医疗人才发展的“清华长庚模式”,人才规模从数百人迅速壮大到3000多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红色引擎驱动人才担当
“作为一名医者,应有顶天的追求,立地的情怀,惠民的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董家鸿的这句话,不仅是清华长庚人的精神坐标,更化作人才培育与践行使命的实践指引。在党建引领下,将红色精神转化为人才成长的沃土,驱动全体医务人员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锤炼本领、彰显担当,让“顶天立地惠民”的信念在所有清华长庚人心中生根发芽。
2025年7月1日,医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表彰先进大会召开,这场盛会既是党建成果的展示,更是人才培育的“精神加油站”。大会表彰的12个先进党支部、18名优秀党建与思政工作者和88名优秀党员中,多数在业务领域堪称标杆,实现了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党员先锋岗”上,党员人才在急诊抢救、专科攻坚等任务中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担当;“青年骨干先锋工作室”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带动青年人才创新突破,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医疗发展动能。
这份“顶天立地惠民”精神,在雪域高原化作人才成长的熔炉。自2015年起,董家鸿院士团队20余次深入青海玉树、果洛等高海拔包虫病重灾区,构建“手术救治+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帮扶体系。这样的帮扶在清华长庚并不是偶然,以公益实践为舞台,让医务人员在服务群众中践行“惠民”初心,实现专业与理想的双重升华,这已成为清华长庚最有效的人才培养办法。
董家鸿(左四)带领团队前往青海开展包虫病清灭帮扶工作,图为董家鸿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开展教学查房
全球视野构建人才高地
医院以前瞻性战略思维,构建多层次、全球化的人才引育网络。目前,已汇聚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百余人次,涵盖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等,形成强大智力矩阵。凭借人才自主认定资格,先后有六位专家纳入市级人才项目,为高端人才引育开辟出新的通道。
在引才策略上,医院主动打破地域界限,联合专业机构绘制人才分布图谱,精准锚定全球顶尖医学中心专家;通过“海外英才北京行”专场路演、直播招聘等创新形式,向全球展示科研平台与“青年启动基金”政策,2024年直播招聘在人才群体中引发广泛关注。创新推出的跨学科双聘制度成为引才“磁石”,临床医生共享高校科研资源,三年发表《CELL》子刊等系列高水平论文,吸引复合型人才深度参与学科建设。
此外,医院积极搭建国际合作桥梁,与哈佛医学院等顶尖机构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为骨干人才提供接轨国际前沿的平台,推动医院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发展,为疑难病症诊疗、前沿技术研发筑牢高端人才根基。在学术影响力打造上,医院成果斐然:2022年医院引进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等担任重要职务的眼科学专家黄天荫教授。他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被纳入新加坡国家糖尿病筛查项目,并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600余篇。2025年在荷兰莱顿国际眼科科学院(AOI)50周年院士大会上,眼科中心专家王亚星当选院士,其长期深耕青光眼、高度近视等眼科基础与转化研究领域,成果在国际产生广泛影响。加上黄天荫教授,医院已有两位AOI院士,数量居全国高校及医疗机构之首。这不仅彰显了个人学术实力,更标志着医院在眼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上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眼健康事业贡献“清华智慧”,让“顶天”的学术追求,站上国际高峰。
多维度培育锻造医疗精锐
医院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才工作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三名”人才引育计划实施办法》《骨干人才出国培养“百人计划”实施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建立,打造出覆盖职业全周期的培育生态。针对博士后实施“双导师制”(临床导师+科研导师),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青年医生通过“百人计划”出国研修拓宽国际视野;骨干人才参与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接轨行业前沿。
制度保障,搭建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育体系
医院设立院内青年启动基金、精准医学研究基金等,借鉴多家国际一流医学中心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实地参访并邀请专家来院开展师资专项培训,探讨交流教育教学最新理念。引入国际化培养模式,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等开展多项合作,“内外合力”培养青年骨干人才。同时,建立院内师资聘任制度,遴选师资参加国内培训项目,同步开展院内规范进阶培育课程。医院积极组织申报清华大学教职和各类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
在骨干人才提升方面,医院建立医师发展中心,为新引进医师提供全方位的职业规划与指导,开展系统化培训与教育,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建立青年医师发展顾问组,为青年医师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特别是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共建医患沟通SP团队,通过情景案例模拟,系统提升医务人员沟通与危机处理能力,实现技术与服务“双提升”。从临床技能到科研创新,从专业素养到人文关怀,多维培育体系全面锻造出兼具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的医疗精锐,将“立地惠民”的情怀转化为守护健康的扎实行动。
人文温度涵养人才生态
医院深知,优质的人才服务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支撑。为此,医院以“海星”行动计划为核心,着力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服务工作者队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育医疗领域人力资源专家作为重要任务,通过鼓励团队成员参与专业培训、促进跨部门交流合作,构建起涵盖HRBP、人才引进专家等多元角色的专业架构。在这样的培养机制下,亓老师等一批成员实现了从行业“新人”到人才引进专家的蜕变,他们不仅掌握了医疗人才发展规律与跨文化沟通技巧,更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引才育才的实际成果,为医院的人才工作注入强劲动能。
清华长庚人才服务工作者
专业团队的成长,为医院开展高质量人才服务筑牢根基。医院以此为依托,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服务体系:通过完善人才协同工作机制,从公租房申请、子女入学等“关键事”着手,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以专人专责的联络机制精准对接人才需求;针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从洽谈入职到后续发展的“全链条”服务,打造“拎包入住”的便捷体验;对海外引进人才,以恳谈会倾听诉求,配套覆盖国内外就医的医疗保障与住房社保等精细化服务,全方位提升人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清小庚”职工子女夏令营
组稿部门:人才服务一部
征文投稿邮箱:haixing@bjhwxr.gov.cn
(作者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郝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