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的步履从未停歇。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坚持创新”被列为未来五年十二项重要领域工作的首位,其中更明确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就在日前,工信部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入围的63家企业在各自领域创造了诸多“最”“首次”“第一”,这些振奋人心的字眼记录了企业创新的累累硕果,也彰显着中国创新的无穷力量。因此,多家受访企业表示,在今年入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瞄准核心技术用实力 “点燃”科技自信
“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这个头衔的“含金量”有多高?每年每省推荐不超过4家参评企业;每三年复核评价一次,合格的予以确认,不合格的撤销称号;掌握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可以说,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
“原创性和先进性是交控科技的突出优势。”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控科技”)副总裁王智宇表示,科技领域创新成果不断突破,见证着中国人甘于奉献、敢于攻关的无畏精神。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问题上,交控科技始终走在前列,以强化自主创新推动做强做优。
作为城市战略性基础设施,轨道交通事关社会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王智宇介绍,由交控科技自主研制的基于互联互通的全自动运行系统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应用,速度可达160公里/小时,位居世界前列,实现了全自动运行系统相对国际水平从“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同在交通领域,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方科技”)深耕交通行业信息化20年,拥有日活6000万的大数据引擎和全球排名前四位的机器视觉能力,运用全域理念提供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与产品服务,持续稳健地推进业务场景落地。
夏曙东董事长介绍,千方科技利用城市全域大数据资源和AI分析能力,在城市数字化治理方面取得突破。以某一线城市CBD区域为例: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升25%,机动车平均运行速度提高6%,而违章停车、总体交通拥堵报警和事故报警则分别下降了85%、18.8%和17.5%。
科技创新代表整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研发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当自主创新的进度条一次次被刷新,中国企业的科技自信也一次次被点燃。
芯片,又被称为集成电路,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最真实也最前沿的体现。澜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澜起科技”)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梁铂钴介绍,澜起科技是科创板首家市值超千亿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其主要产品内存接口芯片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前二。在未来发展方向上,澜起科技正从芯片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走向平台型公司这一更广阔的市场。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在生物医药领域,“全球首家戊肝疫苗生产企业”“中国首家宫颈癌疫苗生产企业”“全球首家艾滋尿液自检试剂生产企业”……多个国内、国际首创产品奠定了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泰生物”)的全球行业地位。万泰生物市场总监余涛表示,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万泰生物在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产业突破并掌握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真正做到了“叫好又叫座”。
攻克“不可能” 用坚守“解锁”创新密码
创新,是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的动力。然而,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往往九死一生。对此,高科技企业怎么看?怎么办?解锁创新“密码”,受访企业分享了创新背后的故事。
“澜起科技深耕集成电路十多年,就是做好了长期的思想准备和投入。”如何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集中精力潜心研究?梁铂钴认为,要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增加科技人才获得感。自去年7月作为首批25家企业之一在科创板上市后,澜起科技借助其股权激励制度为企业留住人才,根据2019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向激励对象授予了1650万股限制性股票。
如何让创新人才源源不断?业务覆盖智慧城市、智能物联、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千方科技选择“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据了解,在其8000人团队中,有3800人投身于研发,其中超2000人聚焦于机器视觉和边缘计算,行业专家队伍也超过200人。截至目前,其已累计申请专利2700余项,人工智能算法在Multiple Object Tracking (MOT) Challenge等全球竞赛中屡次刷新最好成绩。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更离不开产学研各方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生态体系。
“在交控科技,我们始终强调‘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构建了城轨列控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测试验证-示范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成果转化创新路径。”王智宇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无论是国内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CBTC系统示范工程——北京亦庄线,还是北京燕房线自主运行系统,通过“信号”这一轨道交通行车指挥“大脑”的自主创新示范效应,交控科技带动了整个轨道交通行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有效提升了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增强了轨道交通装备核心竞争力。
靠什么把产学研拧成一股绳?余涛认为,信任不仅仅是科学家和企业家在风险状态下形成合作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性因素。只有科学家和企业人员之间能够毫无保留地进行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前沿科技的及时分享,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基础研究及新技术等成果转化。
据了解,万泰生物从1996年起即与厦门大学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在整个产学研体系中,厦门大学主要负责诊断试剂和疫苗上游技术开发,万泰生物为其研究成果提供产业转化的有力技术平台,负责中游技术消化与承接及下游产业化技术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上市销售的免疫诊断试剂产品。余涛透露,公司每年将约15%的销售收入投入到科研开发工作中。因此,在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效益这部分,万泰生物成绩较为突出。
谈及产学研深度融合所创造的巨大价值,梁铂钴深表认同。“澜起科技做到细分领域行业领先,带动了国内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进步。我们用相对先进的技术和市场地位带动合作伙伴的研发进度和产品销售,反过来再促进我们产品质量提升和产品创新,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创新,是源头活水,更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战略部署——科技创新应面向世界前沿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企业创新发展指引了方向。
作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的关键变量,创新在引领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的价值创造,值得期待!